返回第137章 城里的局势(2 / 2)小可怜嫁进深山,顿顿吃肉过荒年首页

楚清音懊恼,说错了呀,很快有了解释:“就是官府的存粮,可以平衡粮价啊。

粮商涨价,是因为粮食短缺,若是有官府的粮食流入到了市场,就能打击他们不能涨价了。

这就是官府的责任了,要不然官府收去的那么多粮税,干嘛去了?

都上交给国库,那国库也盛不下啊。”

谢传壁眼神闪烁,他倒是没想到这么多, “楚娘子,可否仔细说说这个常平仓的事情?”

“这个……”

楚清音看了裴言礼一眼, 要说的吗?

他点点头:“大少爷是少有的仁义之人,心怀天下,若是没什么忌讳,你就仔细说说吧。”

楚清音:“这个,也没什么不好说的,我只是从一本古书上偶尔看到的, 那个作者很有趣,没有写什么大道理, 就是讲一些商战故事。”

“商战?”

“对啊,商场如战场, 我看谢大少也不是只读圣贤书,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实人, 你也管着很多铺子,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啊。

同行竞争, 官府压榨,管理底下人,账目盘查,经商可是一门大学问,不是大家觉得,低价进货高价卖出去那么简单,那只是个杂货铺子,不是真正的经商。”

谢传壁点头:“楚娘子说的对,日后会和你多多请教,今日就说说如何平衡粮价之事吧。

若是能把县城的粮价平定下来 ,楚娘子可是功德无量了。 ”

楚清音有些不好意思:“我哪儿有那么大本事呢?可不敢当的, 咱就说这粮食吧,肯定是不缺的,只是不在官府手里, 就在大地主, 粮商们手里了, 他们攥着粮食,趁机赚取高额的利润,为了钱,不顾无数难民和百姓们饿死,这是发的国难财了,是损阴德的……”

楚清音脸色认真起来, 讲了几个经典的古代平衡粮价的案例, 谢传壁和裴言礼都听着入神,原来地方的粮价稳定,有这么多门道呢。

“可惜,谢大少不是县太爷,不然的话你可以趁着事情没有彻底崩坏,还能挽回了。”

“现在还不上最坏吗?”

楚清音叹息一声,她是学过历史的,别说古代,就是近代民国时期那些电影, 就看的人触目惊心的呀,这才哪儿到哪儿?

人吃人的时候还没有大范围爆发呢, 不过她想起来的时候没有看到尸体,难道……

肚子里有些翻涌了, 脸色顿时变得煞白。

“怎么了阿音?”

裴言礼担心起来,好好的脸色这么差?

楚清音喝口茶,道:“阿礼,你想想,咱们来的时候,可有看到尸体?”

裴言礼:“没有,不过或许是被同伴掩埋了吗?”

楚清音觉得他到底年轻, 把事情想的太好了,“饿的都没力气了,哪儿会掩埋人啊,就算是有, 总有无亲无故,没人帮着收尸的吧?”

倒是谢传壁读书多,见多识广,脸色也白了白:“你的意思是……”

楚清音点点头:“或许已经迟了吧, 很多人已经变成畜生了, 若是不能强势手段彻底灭了这些人,会有更严重的后果。”

裴言礼听着云里雾里,“我怎么不懂你们的意思?”

楚清音:“没有救济,没有野菜吃, 活着这么多人, 他们吃什么的?”

裴言礼:“……”

他还是觉得不太可能, 楚清音打破他的幻想,道:“你看那些灾民的眼睛,是不是有的泛着红色?

同类相食会中毒的,而且……会上瘾, 只要吃过一口,就回不了头了, 这样的人只能灭杀, 否则他们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, 会不断地吃人,哪怕食物充足,也会觉得食之无味……”

有的人曾经猜测,末世的丧尸病毒就是这么传染的,不过没有证据。

裴言礼也捂着肚子,有点儿犯恶心了,“这样的人,我见一个杀一个。”

“这是必须的, 咱们说现在的事儿吧,不过说得多也没用,咱们也不县太爷,也不是官府, 想做什么都有心无力。”

谢大少:“没关系,县太爷跟我很熟悉,他也很头疼灾民的事儿,我若是出面, 他肯定会乐意配合的。

正好谢家也想做些善事儿,若是灾民早饭,我们家也难以幸免, 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家。

楚娘子,你有什么主意尽管说,我会帮你完成。”

“如此最好了, 阿礼说你从府城购买了一大批的粮食,如此最好,大张旗鼓的入城,让县令大人宣扬出去, 以后府城会源源不断的送来粮食了,大家不必恐慌。”

“好,我会照做,这个简单。”

楚清音又道:“不过价格不会很贵了, 甚至会惹来城里粮商们联合起来打击报复你,谢大少,你可小心了。”

“没事儿,怕他们我就不是谢传壁!”

楚清音:“……”

这个逼给他装好了。

或许楚清音的颜色太过揶揄,谢传壁难得的脸红一下,低头喝茶,掩盖过去。

“不过低价卖粮食,还要防备百姓哄抢,你有多少粮食都不够人家抢走的,若是那些粮商们恶意来抢,更是坏了咱们的计划。

想做善事儿,做好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, 比做恶,做坏人更难。”

谢传壁虚心请教:“那该如何应对?”

楚清音:“这就需要官府来帮忙了,凭着户籍文书,限购,一个人只能买两斤粮食 ,五天内不准再买了。

若是不从的,直接关起来, 强势镇压。

城外灾民设置粥棚子 ,不过不能让他们吃白食, 徭役的活儿让他们都做了吧?

没活儿就找点儿活儿,反正不能闲着,闲着就会生乱了。

再给点儿奖励制度,是做的好,奖励户籍安顿在附近村子里,或者是给一顿饱饭吃,让他们有了希望,不会被蛊惑了。

人最怕的是没有希望,只要有一丝希望, 就不会去造反了啊。”